

对母猪的危害
1. 产后感染风险增加
产程延长时,母猪的产道长时间处于开放状态,外界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更容易侵入子宫和产道,引发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生殖系统炎症。例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常见病原菌,会在产道内大量繁殖,导致母猪出现发热、恶露不尽、食欲减退等症状,影响母猪的产后恢复和下次发情配种。
2. 体力消耗过大
长时间的分娩过程会使母猪过度疲劳,体力严重透支。这会导致母猪产后身体虚弱,站立不稳,甚至无法正常采食和饮水。体力恢复缓慢还会影响母猪的泌乳机能,使乳汁分泌量减少、质量下降,进而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3. 内分泌失调
产程过长会打乱母猪正常的内分泌调节机制,影响激素的分泌和平衡。特别是会影响催产素等与分娩和泌乳相关激素的正常分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进一步延长产程,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内分泌失调还可能影响母猪的发情周期,导致发情不规律或不发情,降低母猪的繁殖效率。
4. 子宫复旧延迟
正常情况下,母猪产后子宫会逐渐恢复到未孕状态。但产程长会使子宫长时间处于扩张状态,子宫肌层的收缩和修复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子宫复旧延迟。这不仅会增加子宫感染的风险,还会影响母猪下次受孕的成功率。
对仔猪的危害
1. 窒息死亡风险提高
在产程延长过程中,仔猪在子宫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出现缺氧情况。特别是当母猪子宫收缩乏力,胎盘血液循环不畅时,仔猪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会导致窒息死亡。据统计,产程长的母猪所产仔猪的窒息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产程的母猪。
2. 弱仔增多
由于长时间在子宫内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仔猪出生时体质较弱,活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低。这些弱仔在出生后往往无法及时吃到初乳,生长发育缓慢,容易出现腹泻、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成活率较低。
3. 感染疾病几率增大
产程长使仔猪在通过产道时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时间增加,感染疾病的机会也相应增多。例如,仔猪可能会感染大肠杆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严重影响仔猪的健康和生长。
主要原因分析
1. 环境因素
- 高温应激:夏季气温高,母猪散热困难,易导致呼吸加快、体能消耗增加,子宫收缩力减弱,延长产程。
- 湿度大: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重母猪不适,影响食欲和体能储备,间接导致产力不足。
2. 母猪自身因素
- 体能不足:夏季母猪采食量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如能量、钙、维生素等缺乏),导致产力虚弱。
- 繁殖障碍:母猪过肥或过瘦、胎次过高(老龄)、子宫肌发育不良等,会影响子宫收缩协调性。
- 疾病影响:隐性感染(如子宫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可能导致子宫收缩无力。
3. 胎儿因素
- 胎位异常:胎儿过大、胎位不正(如横位、竖位)会阻碍产道,延长分娩时间。
- 胎儿数量过多:胎儿拥挤导致子宫内空间不足,娩出过程受阻。
应对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1. 合理营养供给
在夏季,要根据母猪的不同生理阶段调整饲料配方,保证母猪摄入充足的营养。增加饲料中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质的含量,提高母猪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同时,要注意饲料的新鲜度和适口性,避免饲料霉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清热解暑的添加剂,如维生素 C、小苏打等,缓解夏季高温对母猪的应激。
2. 环境控制
为母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生产环境至关重要。夏季要做好猪舍的防暑降温工作,通过安装水帘、风机等设备,将猪舍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为 18 - 22℃)。保持猪舍通风良好,降低湿度,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3. 适当运动
在妊娠后期,要保证母猪有适当的运动,增强母猪的体质和肌肉力量。可以每天让母猪在舍外活动 1 - 2 小时,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分娩时子宫收缩和胎儿的产出。做好分娩护理
做好分娩护理
1. 产前监控
在母猪分娩前,要密切观察母猪的行为和生理变化,准确判断分娩时间。可以通过观察母猪的乳房变化、阴道分泌物等情况,做好接产准备工作。同时,要对母猪的产道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2. 正确助产
当母猪产程过长时,要及时进行人工助产。但助产操作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损伤母猪的产道和胎儿。在助产过程中,要先对母猪的外阴部进行消毒,然后戴上消毒手套,涂抹润滑剂,缓慢将手伸入产道,帮助胎儿调整胎位,顺利产出。如果助产困难,应及时联系兽医进行处理。
3. 产后护理
母猪分娩后,要及时对其外阴部和乳房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感染。给母猪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促进体力恢复。同时,要密切观察母猪的采食、泌乳和恶露排出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于产后虚弱的母猪,可以进行补液和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