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2)不完善粒
霉变粒是不完善粒的一种,多数养殖户认为玉米霉变只发生在玉米贮存过程中,但实际上玉米霉菌分为仓储霉菌和田间霉菌。谷物在采收前后约25%已受到霉菌的污染,霉菌的潜在性及霉菌毒素的存在给饲料品控提高了难度,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固然是个办法,但关键还是高度重视霉菌污染的问题,加大监控力度把生霉粒控制在1%范围内。不完善粒除了生霉粒,还包括热损伤粒、生芽、病斑、破损及虫蚀粒。烘干玉米的热损伤粒、破损粒应引起重视。新玉米本身的呼吸强度大,不完善粒的存在致使短期贮藏发热霉变风险依然很大,同时饲用价值降低,收购时应加强监控。
(3)产地的影响
不同产地的玉米质量如容重、营养值等是有差异的,这可能和各地无霜期及生长期等自然气候的不同有关,突然更换不同产地的玉米对动物本身也是一种应激因素,因此不同产地的玉米使用应合理过渡。
(4)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又称抗酶解淀粉,难消化淀粉,在小肠中不能被酶解,难以消化。抗性淀粉由于消化难,进一步降低新玉米所提供的能量,造成饲料中蛋白质相对增高,当能量不足时,机体会将蛋白质分解作为能量来使用,而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主要是有毒的尿酸盐,尿酸盐会降低猪只体内的pH值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刺激动物肠道引起肠炎下痢、消化不良。同时增加了痛风发生的风险。玉米是后熟生理作物,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储存一段时间(5-6周)含量逐渐降低。
烘干干燥的新玉米,由于淀粉变性,直链淀粉增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消化率。不同饲料原料抗性淀粉含量存在差异。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型膳食纤维在食品中研究较多,由于不消化不吸收,不会给人体增加热量,可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摄入,有利于减轻体重、促进脂肪氧化、增加脂肪排出。以上作用对人体减轻体重有益,但对于动物生产却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软便、饲料报酬高等问题。
2、针对以上新玉米本身存在的这些对动物生产不利因素,解决方案如下:
1、原料质量严格把关
可以使用高效液相法、Elisa试剂盒、定量上转发光发法试剂条进行检测新玉米中霉菌毒素(重点是黃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来做严格原料质量把关,特别注意不能用定性的试剂条,容易出现假阳性导致检测结果不准。
2、适度陈化
时间需在一个月以上。新玉米收割后,有一个后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抗性淀粉、非淀粉多糖会逐渐减少,存放一个月再以上,问题就很少了。
3、与高品质陈玉米混用
可通过与高品质陈玉米逐步混用过渡,过渡期半个月以上。
4、寻求玉米替代产品
如小麦及其副产品、稻米、米糠、棕榈仁粕等,减少此阶段玉米的用量。小麦可以作为家禽的主要能量饲料,在猪日粮中部分或全部代替玉米喂猪也能取得很好的饲养效果和经济效益。小麦中非淀粉多糖消化率很低,需添加相应的酶制剂(主要是木聚糖酶)解决与改善;小麦中总的生物素含量比玉米高,但利用率较低,饲喂小麦日粮必须注意生物素的添加;小麦的色素含量仅为玉米的11%,所以需要考虑玉米蛋白粉、苜蓿草粉、着色剂等的合适搭配合使用。棕榈仁粕因粗脂肪含量高,通常将其归为能量饲料使用,可按1:1替代玉米或麸皮。棕榈仁粕在肉雏鸡料和成年肉鸡料中添加时不会产生有害影响,而且采食量通常高于饲喂玉米基础日粮的鸡的采食量(金灵等,2009)。但棕榈仁粕中非淀粉多糖78%是直链甘露聚糖,精氨酸与赖氨酸不平衡,粗纤维含量较高,大量使用时要配合甘露聚糖酶等酶制剂使用,同时添加赖氨酸,效果才更保证,同时棕榈粕对制粒产能存在不利作用,对环模磨损也较大,要从生产实际考虑适宜替代量。
5、控制玉米水分,保持营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