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轮猪价震荡的核心逻辑为需求断崖式回落叠加供应集中释放,供需格局由紧转松,价格承压下行。
预计跌幅,全国生猪均价或从节前高点(约17-18元/公斤)逐步回落至14-16元/公斤,跌幅约10%-15%,局部地区可能跌破14元/公斤。
一、预测春节后猪价整体趋势:低位震荡为主
1.需求端:消费透支。进入传统淡季
家庭库存消化:春节前囤积的鲜肉及腌腊制品尚未消耗完毕,家庭采购需求锐减。
餐饮业低迷:节后餐饮消费季节性疲软,加之务工人员返城延迟(若春节假期延长),团餐、外卖等需求恢复缓慢。
加工企业停摆:屠宰企业节后开工率不足,部分小型屠宰场甚至延后复工,进一步抑制生猪收购需求。
2.供应端:出栏压力集中释放
压栏猪集中抛售:部分养殖户为规避节后跌价风险,可能提前在节前出栏,但仍存在部分大体重猪(二次育肥)被迫在节后低价抛售。而且二月份实际工作日较少,规模猪企为完成月度计划,会加快出栏速度,市场格局延续大于求。
冻品出库冲击:节前释放的冻肉消费不足,贸易商囤积的冻肉可能低价抛售,与白条鲜肉形成竞争,从而影响生猪价格。
3.成本支撑减弱
饲料价格波动:截至2月8日,节后工厂开机率尚未完全恢复,豆粕产量有限,而下游饲料养殖企业库存偏低,刚性需求备货叠加成本攀升令豆粕价格维持偏强走势,对猪价形成一定支撑。
若后续玉米、豆粕价格因国际供需缓解而回落,养殖成本对猪价的支撑力度减弱,猪价也会随之走低。
养殖端资金链压力:中小养殖户节后面临还款压力,在资金压力下,可能选择认卖,被迫降价出栏。
二、后续猪价如何,是否存在利好因素?
1.政策干预:若节后猪价跌幅超预期(如跌破13元/公斤),政府可能启动临时收储或发放补贴,减缓跌势。
2.疾病扰动:冬季疫病(如非瘟、腹泻)若在节后复发,可能导致区域性供应收缩,延缓价格下跌节奏。
3.二次育肥投机:若养殖户对下半年行情乐观,低价抄底购入仔猪育肥,可能短期支撑猪价,但中长期或加剧供应过剩。
总结
二月猪价大概率呈现“先跌后稳,低位运行”的走势,价格低点可能出现在2月中下旬。中长期来看,2025年猪价能否企稳反弹,仍需观察能繁母猪去化进度及终端消费复苏力度。
建议养殖者密切关注农业农村部产能数据及屠宰企业开工率变化,避免节后扎堆抛售,优先出栏大体重猪,降低料肉比亏损。加强节后猪场生物安全,减少疫病导致的被动去产能,动态调整经营策略。
(资料来源互联网等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